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

林思云


 现代国家的经济体制可以分为三种:1、自然经济,2、商品经济,3、计划经济。在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中,劳动个体自己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东西,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自然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也没有失业的社会问题,但生产效率低,进而出现了社会生产分工的商品经济。

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个体只生产某种特定的东西,然后用它和别人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这种东西就称之为商品。但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成功地和别人进行交换,经营就失败了。由于自由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生产者事先无法保证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被别人承认,因此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是要冒相当风险的。这也是商品经济国家的经济时好时坏、起伏不定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商品经济的冒险性和不稳定性,马克思等人提出计划经济的模式。

 计划经济解决了生产者的冒险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国家决定,不会出现由于产品不被人们接受而导致的社会财富浪费,也不会出现因企业破产而造成的失业社会问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国家消除了竞争,使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大大减慢,导致国家经济实力与人们生活水平与商品经济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学者们在理论上推算出来的最理想的计划经济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发现根本不如他们所批评的商品经济模式。轻信了学者们的理论,搞了计划经济的国家,不得不重新走商品经济的道路,出现了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问题。

 当前中国经济中既有农村的自然经济;又有国有企业的计划经济;还有私营、外资企业的商品经济。由于这三种经济形式的运行规则是相矛盾的,三种经济形式并存必然造成中国经济的混乱,所以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要把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国有企业的计划经济全部转型为商品经济。

 农村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投入资金,建起工厂企业,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即可。但是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向商品经济的私有企业转型却不那样简单,因为计划经济本身与商品经济就是相矛盾的,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生产目的、社会功能、企业结构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所以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转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

 一、生产目的的转型

 商品经济型私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计划经济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却是为了完成上级制定的经济指标。私有企业若实现不了利润,企业就要破产,企业领导人自然也要失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只要让上级领导人满意,不管企业是否盈利领导人的位置都可以稳坐。相反如果不能让上级领导人满意,企业即使盈利也有可能丢官。这种不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国有企业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大量亏损是很自然的。最近中国政府要推行股份制,试图把国有企业变为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商品经济企业,这将把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推进一大步。

 二、社会功能的转型

 商品经济型私有企业的社会功能是单一的商品生产部门,而计划经济型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除了生产以外,还兼社会福利,保险,安定的角色。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强行向企业插入大量过剩人员,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化大量资金解决职工的住房等问题。这些都使国有企业在与一身轻的私有企业竞争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转型时必然要出现大量裁员、削减职工福利的问题。据估计推行股份制将产生1000万以上的失业人员,而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政府以前又没有对付失业的经验,所以失业问题将是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转型的一大难题。

 三、企业结构的转型

 计划经济对国家领导人的要求很高,计划搞不好整个国家经济就要陷入困境;可是对生产企业的领导人却要求不高,只要能听从国家命令就行。所以在计划经济中企业领导人由什么人担任对国家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国家领导人一换则国家经济就大变。与此相反,商品经济对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不高,对企业的领导人却要求很高,因为企业的领导人如果无能企业就要破产倒闭。所以商品经济国家的领导人频频换人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并不大,而随意更换企业的领导人势必会导致商品经济国家的崩溃。

 商品经济中,企业、商品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的领导集团。在激烈的竞争中,无能的企业领导人全部淘汰了,剩下的全是卓越的企业家,这些人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支柱。成功的私有企业的核心是由四种人才构成的。第一是市场调查、产品计划的人才,预测出最可能畅销的商品,确定出最佳的生产数量;第二是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出生产商品所需的技术设备;第三是生产管理人才,合理安排生产工序,使生产成本降为最低;第四是广告推销人才,将生产出的产品成功地推销出去。

 而国有企业则是先接受国家的产品计划,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出生产所需的技术设备,生产出规定数量的产品上交国家。国有企业除了科技人才以外,没有私有企业所必需的其它三种人才。所以国有企业中尽管有不错的科技人才,可以研究开发出比较先进的产品,但往往由于缺乏市场调查以至于生产出的产品不对路;或者由于生产数量的过多导致产品的积压;以及由于生产管理不善造成生产中的巨大浪费而导致产品的成本过高。缺乏的商品经济企业所需的全面配套人才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的基本原因。

 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可以在一夜间改变,国有企业的多余人员可以在一夜间解雇,国有企业的人才缺乏却不可能一下解决。前苏联的国营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俄国人原以为国营企业的体制一改,多余人员一裁,国营企业就可以立即起死回生。可是国营企业的体制改了,多余人员裁了,国营企业还是不行,最后发现问题原来出自国营企业的人员结构上。

 前苏联国营企业的科研能力还是有相当实力的,但要把科研转变为商品需要其它人才的配合才能实现。一夜间改变了体制的原国营企业领导人们,不知道怎样进行市场调查,不知道怎样安排最佳生产数量,不知道如何进行生产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不知道如何宣传推销产品。而这些不知道又不是可以从书本上直接学到的,是要经过在实践、失败中磨炼才能得到的诀窍。所以前苏联国营企业大约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磨炼出一批深知商品生产诀窍的人才,前苏联国营企业才能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营运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的转型就如同让一支本来打篮球的队伍突然改踢足球,从教练到队员都不知道怎样踢才能取胜,而他们的对手也不会因为他们没有经验而对他们手下留情。所以突然改踢足球的队伍在刚开始大败亏输是必然的,随着在球场上磨炼,球队中逐步诞生出比赛经验丰富的出色教练和球星,这支队伍才具有与其它强手对抗的实力。

 计划经济型国有企业向商品经济型私有企业的转型要过“三关”,第一“关”是企业体制改革,这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再分配问题。由于体制改革将导致政府规模的缩小,也就是意味着相当多官员的失业,所以来自政府内部的阻力是相当大的。第二“关”是企业社会功能的转变,这将导致巨大的失业问题,人们没了铁饭碗也就失去了以往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来自民间的阻力也是相当大的。即使过了两关后,仍还是看不到希望,又碰到了人才不足的第三“关”。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磨炼出一批了解如何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诀窍的人才,诞生出一批卓越的企业家后,中国的商品经济转型才能宣告成功。

  

1998年2月25日写于日本